人这一生,既有高低贵贱,也有贫富差距,并且还分的境界高低。
《周易》,又称《周易》,简称《易》,包括“经”和“传”两部分。其中的“经”主要包含卦象、卦辞和爻辞。而“传”主要包含彖传、象传等等。《周易》中的10句天机之言,天下至理,通彻古今。
芒种芒种,连收带种
有些人一生在追求金钱、名利等身外之物,以为自己是成功人士,殊不知他的境界还未达到一个高度。
- 修辞立其诚。
结字至瘦而颇具筋力
芒种,一个收获的季节,
有些人日子虽然比较贫穷,但他们却能知足常乐,即使没有任何的金钱地位,或许他们已经成功了。
语出《周易·乾·文言》。君子一定要能够修养身心,做到立身处世坦诚。
谓之瘦金
麦子等有芒作物皆已成熟,
有位哲学家,名叫冯友兰。他曾说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境界,并且还将人生分为了四大境界: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。
- 诬善之人,其辞游。
己亥年
人们收获着自己的劳作果实;
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下》。诬陷好人的人,他的言辞是虚浮而不真实的。
五月初三
芒种,一个播种的季节,
01 自然境界
编辑: 云上文化
人们忙着播种稻谷,
这属于人类的最低境界,大家还停留在吃饭穿衣上面,这都是最基本的。
- 致饰,然后亨则尽矣。
打开音乐
努力种下心中的期望。
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笑话:有位放羊的小孩正在山坡上,有人问他,你放羊干啥?小孩回答:要卖钱。卖了钱干啥?娶媳妇。那娶媳妇干啥?生娃。生了娃呢?继续放羊。
出自《周易·序卦》。尽力修饰,事物美好的品质就会丧失干净。
聆听云上的声音
芒种,注定是一个忙碌的节气,
这便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的状态。
-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。
忙着种下希望,忙着收获幸福,
人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动物,成为高等动物,就是因为人类有思想,能够考虑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。但若是人类稀里糊涂地生活,从未有任何思考,那么这样下去只能是混吃等死,再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了。
出自《周易·家人》。有德行的人说话有根据,行为善始善终。
宋徽宗赵佶(1082—1135),宋代第八位皇帝,诗、书、画三绝。书法别成一体,自称“瘦金书”,后人有称“瘦金体”或“瘦筋体”,传世书画手迹数量不多,主要典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、台北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和辽宁博物馆,国外有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院、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。
劳动如此,人生亦然。
通过细读其书画作品,可以认为,徽宗瘦金体笔墨风格总体一致但略有差异。分稚嫩婉约和刚劲强健两类,前者似是他早期风格,后者应是他后期的成熟书风,后期瘦劲尤为峰利,有形容为“屈铁断金”。
生命的丰厚来自于劳作,
02 功利境界
- 有孚威如,终吉。
蒋勋讲宋徽宗书法“瘦金体”
劳作的过程必定繁忙,
有些人做事情后果能够利于别人,但是动机却是利自己的。这个境界中“利己”是核心思想。当人们解决了温饱之后,就会考虑其他事情,譬如金钱、权利。
出自《周易·家人卦》。管理家庭事务,能够做到既诚信又有威严,这样终究是会吉祥的。
徽宗瘦金体特征:结字至瘦而颇具筋力。运笔直来直往,飘忽快捷,似行如草,流畅劲逸。笔道细瘦峭硬,挺劲犀利,无滞涩现象。起笔收笔转折提顿处痕迹十分夸张强化,撇捺竖弯勾与黄庭坚长画外送极为相似,末端锋利如刀尖。小字突显兰竹之韵。笔划之间呈现游丝,但初期不如后期的明显。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他的瘦金体!
芒种不种,过后落空,
虽说功利境界中大家会先利己,但是孔圣人也说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意思就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,一定不能只考虑自己,得顾忌他人的感受。
- 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
秾芳诗帖
在收获的同时,别忘了播种,
身处这个境界的人,整天被大家所需要,最高层次就是从自己出发,也能让他人获利。曾国藩认为那些捞功名,谋财利就是小人的行为,他是绝不会容忍这样的人和事的。但后来他明白了人的本性都是功利的,因此提出了“集众人之私,成一人之公”。
语出《周易·系辞上》。乐观地顺随自然天道,知道命运不可更改,所以没有忧愁苦闷。
如此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,
再次收获幸福!
03 道德境界
- 君子以同而异。
2019年6月6日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——芒种。
社会是一个整体,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当我们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情时,那么就在道德上有意义。
出自《周易·睽卦》。君子会在相同的前提下,保留着一定的差异。
芒种一词,始于《周礼》:“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。”东汉郑玄释义曰:”泽草之所生,其地可种芒种,芒种,稻麦也。“
身处道德境界的人,能够把别人的生命看的跟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,这便是“正其义,而不谋其利”。
- 负且乘,亦可丑也。自我致戎,又谁咎也。
芒种表示着热情似火的仲夏时节(夏季的第二个月,即农历五月)的正式来临。芒种时节,正是收麦种稻之时,麦子到此时始熟,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,水稻过此时则不可种,稻田里也已是一片怡人的新绿。
道德境界与功利境界形成鲜明对比,前者是在贡献,后者则是在占有。
出自《周易·解卦》。背着贵重的东西坐在车上,这是不对的。自己招来了盗匪,又能怪谁呢?说明人不能轻易暴露自己拥有的东西,以免给自己带来祸害。
芒种芒种,连收带种。芒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一样,今天,我们为自己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;明天,它能够带着我们的希望长高长大,长成生命中的常青藤。胸怀一丝不灭的希望,足以刺破炎炎夏日里的困顿。
能够为社会,为大众谋福祉的人就是儒家所说的君子。
宋徽宗《秾芳诗帖》,楷书,27.2×265.9cm,
绢本,卷,后期风格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
- 尺蠖之曲,将以求伸。
宋徽宗《秾芳诗帖》大字楷书,每行二字,共20行。这是赵佶瘦金体的代表之作。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《秾芳诗帖》:“此卷以画法作书,脱去笔墨畦径,行间如幽兰丛竹,泠泠作风雨声。”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,也是对“瘦金书”的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。
芒种有三候
04 天地境界
语出《周易·系辞下》。尺蠖会将身体玩去,然后寻求伸展。比喻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。
蜡梅山禽轴
芒种有三候:“一候螳螂生;二候鵙始鸣;三候反舌无声。”
在宇宙中,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很渺小。身处这个境界的人已经达到了最高层次,明白自己不仅是一个个体,更是社会乃至全宇宙的一员。
- 解而拇,朋至斯孚。
“蝉响螳螂急,鱼深翡翠闲”,这都是夏天的美好景象。螳螂于深秋生子于林间,一壳百子,芒种节气时小螳螂破壳而出。
在这种力量下,人能够不惧生死,觉得生是在凝聚力量,而死则是在散发力量。
出自《周易·解卦》。像解开自己被束缚的拇指一样,去摆脱小人的纠缠,这样朋友们才会真心诚意的来帮助你。
宋徽宗《蜡梅山禽轴》,楷书,绢本 ,轴, 后期风格,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
芒种时节的第二个五日,伯劳鸟开始鸣叫,其声鵙鵙然。鵙即伯劳,“伯劳以五月鸣,其声鵙鵙然”,以声命名。《诗经》中有“七月鸣鵙”,周代的七月即为夏五月。
冯友兰先生晚年时期将天地境界划分为:知天、事天、乐天、同天。再结合孔子所说的“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”,就很好理解这四个境界了。
此图画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,极富弹性,互相交错而有变化。枝头几点黄梅开放,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,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。刻画工整细致,富有生活情趣。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,再用水墨渲染;山雀、萱草均用水墨画出。笔墨的细粗、干湿配合协调和谐。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:“山禽矜逸态,梅粉弄轻柔,已有丹青约,千秋指白头。”
芒种最后五日,反舌鸟停止鸣叫。“反舌”即百舌鸟,“螳螂、鵙皆阴类,感微阴生或鸣,而反舌则感阳而发,遇微阴无声也。”芒种时节,反舌鸟因感受到阴气而停止鸣叫。
若在道德境界中是贤人的话,那么在天地境界中就是圣人。但是这些境界往往在不断变化,人类都有欲望,因为这种种欲望,人类会倒退,最终回归到自然境界中。
宋徽宗牡丹诗帖
不过境界不同的人确实考虑的事物也不同,人生的格局也大不相同。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在物质层次,而是在精神层次,即使我们很难达到天地境界,但最起码要不断提升自己,绝不能一直身处于自然境界。
芒种时节,收获幸福,种下希望
宋徽宗《牡丹诗帖》,纸本墨笔,纵34.8厘米,横53.3厘米,后期风格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谚语说:“芒种芒种,有收有种。”芒种的“芒”,指麦子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,该收割了;芒种的“种”,指谷黍类作物到了播种的时候。芒种的字面意思就是,“有芒的麦子快收,有芒的稻谷可种”。
《牡丹诗帖》是赵佶的诗兼书法作品。诗作品内容主要是赞颂牡丹花。而作为书法作品,全部用赵佶独特的“瘦金体”写成,是难得的精品。该作品华丽富贵,疏密自然,用笔洒脱,线条粗细有致,笔势圆转流畅,书写时以手腕为轴心,少了点刚硬,多了些柔和,充分表现出了瘦金书体的婀娜之美,可能原先配有一幅双色牡丹图,作品参差错落,一气呵成,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。
谚语又说:“芒种,忙忙种。”芒种的一个涵义是这个时节最适宜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。过了这一节气,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,所以要“忙种”。
欲借风霜二诗帖
关于农忙之景,白居易的《观刈麦》一诗则最形象不过: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妇姑荷箪食,童稚携壶浆。相随饷田去,丁壮在南冈。
曾经,在工业化还没普及的年代,一家老少在空旷的麦地里挥汗如雨,那时没有机器轰鸣声的干扰,他们弓着腰,在麦地里欢快大声地聊天说话,及至晌午时节,暂停手中的农活,与家人在田间地头共食一顿简单的饭食,这种朴素淳朴的美好,不言而喻。
芒种节气让我们懂得,人生是有收有种的忙碌过程:人生大事,不过是种和收;有种,才有收;种好,才能收好;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
芒种,一头辞旧,一头迎新;一头连着收,一头连着种;一头收获幸福,一头播种希望。
宋徽宗《欲借风霜二诗帖》,楷书,纸本,早期作品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
芒种时节不仅农田里很忙,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们也在紧张备战,准备最后一搏。为学子加油!
这幅诗帖,就是展现了宋徽宗“瘦金书”神采的精品之一。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、挺拔,笔划舒展、遒丽。在转折处,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、露锋、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,形成横画收笔带钩,竖画收笔带点,撇似匕首,捺如切刀,竖钩细长而内敛,连笔似飞而乾脆等特点,通幅极具精神。这幅诗帖是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,也名为“欲借、风霜”二诗帖。
芒种,“忙种”,忙着种下希望,在收获幸福的同时,别忘了种下希望,在未来的某一天,再次与幸福相见!
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
芒种时节,饯送花神,来年再会
赵佶《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》,楷书,纸本,早期风格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古时芒种当日,素有饯花神的习俗。芒种近农历五月间,人们认为此时百花开始凋零,花神退位,故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,饯送花神归位,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,盼望来年再次相会。
《张翰帖》也称《季鹰帖》,记张翰故事。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作品。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。他评此帖: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。笔法险劲,猛锐长驱,智永亦复避锋。鸡林尝遣使求询书,高宗闻而叹曰:“询之书远播四夷。晚年笔力益刚劲,有执法廷争之风,孤峰崛起,四面削成,非虚誉也。”并指出欧阳询“晚年笔力益刚劲,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,孤峰崛起,四面削成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对此有所提及:“尚古风俗:凡交芒种节这日,都要摆设各种礼物,祭饯花神,言芒种一过,便是夏日了,众花皆谢,花神退位,须要钱行。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,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……那些女孩子们,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,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,都用彩线系了。每一颗树上,每一枝花上,都系了这些物事。满园里绣带飘飘,花枝招展,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,燕妒莺惭,一时也道不尽。”
题李白上阳台帖
除了送花神,我国有些地方还会举行安苗祭。每到芒种,种完水稻,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,家家户户会用新麦面蒸发包,把面捏成五谷六畜、瓜果蔬菜等各种形状,作为祭祀供品,祈求五谷丰登、平平安安。
如今,时移事异,古代芒种的许多习俗仪式虽已不存,但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忙碌的幸福却古今一致,从未改变。
赵佶《题李白上阳台帖》,楷书,纸本,早期风格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鲜啖荔枝品杨梅,闲煮黄梅论平生
《上阳台帖》,唐,李白书,纸本,纵28.5cm,横38.1cm。草书5行,共25字,故宫博物院藏。
芒种,百花虽开始凋零,但水果极鲜。荔枝如“玉女赛冰雪”,杨梅似“星郎驾火云”;雨后仲夏之夜,七八个星在天外,池塘边上蛙鸣四起,闲煮黄梅,回味无穷。
《上阳台帖》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,历来收藏于内府,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题签:“
唐李太白上阳台”一行。后纸有宋徽宗赵佶题跋。皆为瘦金书,极其工整秀雅,可见徽宗对李白书迹之膜拜。跋文为:“太白尝作行书
‘ 乘兴踏月,西入酒家,可觉人物两望,身在世外 ‘
一帖,字画飘逸,豪气雄健,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。”
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做岭南人。”芒种之后,荔枝大盛,肌理细腻,骨肉均匀,剥下它龙鳞般的盔甲,内里冰肌玉骨,露华浓浓,清甜的汁水涌满嘴巴,所有的烦恼都被甜蜜驱散。怪不得杨贵妃为其倾倒,苏东坡为其垂涎。荔枝宜鲜吃,又不宜多吃,容易湿热上火。荔枝亦可炒菜,挖去内核,塞以肉糜或虾仁,辅以生抽,或直接清炒丝瓜,也有一股鲜甜。
闰中秋月诗帖
“五月杨梅已满林,初疑一颗值千金。”芒种时节,杨梅便从淡红变成深红,最后几乎变黑。它的果肉是密密的小肉刺,放一颗进嘴里,舌尖触到平滑的刺,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。果肉鲜嫩,嘴唇和舌头会同时染满鲜红的汁水。杨梅虽不比荔枝上火,但吃得太多,会酸倒牙齿,连豆腐都咬不动。因为太甜,吃起来不觉得酸,但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内里的那股子酸。为解酸劲,可盐渍蜜渍,或浸烧酒酱油,回味悠长。杨梅有小虫,吃之前应先以淡盐水浸之。
“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。”芒种,梅子成熟,由青渐黄,江南地区也迎来了多雨的黄梅时节。黄梅营养丰富,可降脂净血、消除疲劳,但新鲜梅子大多酸涩,难以直接入口,需要煮梅。芒种时节有煮梅酒的习俗,此种习俗由来已久,早在夏朝便有了,三国时期也有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的典故。在这多雨的季节,不妨倚着窗口,或与好友同坐,听池塘蛙鸣,闲煮黄梅,品尝这消夏佳品。
宋徽宗《闰中秋月诗帖》,楷书,纸本,后期风格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《闰中秋月诗帖》为“瘦金体
”的典型作品之一,这是一首七言律诗,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,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,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,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。笔画带过之处,如游丝行空,缠绵飘逸,是“瘦金书”中偏于柔美的风格,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,堪称代表。
芒种已到,
夏日诗帖
祝愿每一个人:
“芒种前后,种瓜点豆”,
宋徽宗《夏日诗帖》,楷书,纸本,后期风格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把握当下,热情如花,种下希望,
《夏日诗帖》是书于政和年间,经典瘦金名帖代表作,流传九百余年,至今保存完好,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。是瘦金小楷的一块玲珑剔透光芒四射的完璧!古人评论瘦金体云:“横画收笔带钩,竖画收笔带点,撇如匕首,捺如切刀,竖钩细长而内敛,连笔飞动而干脆”,是对瘦金书特色的高度概括。又有赞云:瘦金书“金镂之妙,细比毫发,殆与神工鬼能,较奇逞并于秋毫间。”对瘦金体书法的高度艺术成就推崇备至。上述特点在此贴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,毫无遗憾可言。
相信世间的美好与幸福,
祥龙石图
终会如约而至!
本文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宋徽宗《祥龙石图》,楷书, 绢本,设色 ,后期风格,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赵佶绘画重写生,以精工逼真着称。此卷分左右两部分,右部画宫苑中一珍奇石头“祥龙石”,左部为赵佶以“瘦金书”所写的题记、题诗。
徽宗皇帝以细劲线条勾勒玲珑剔透奇石的轮廓和纹理,并施水墨层层渍染,表现出石的坚硬和湿润的质感,显得一丝不苟。
而作为皇帝的画家之所以对描绘“祥龙石”如此感兴趣,则如题诗所说,是因为“彼美蜿蜒势若龙,挺然为瑞独称雄”。作品具有“瑞应”的象征寓意。
芙蓉锦鸡图
《芙蓉锦鸡图》北宋徽宗赵佶绘,楷书,轴,绢本,设色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《芙蓉锦鸡图》是宋徽宗赵佶所画,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,是我国经典传世名画之一。此画作曾是宋以后历代皇帝珍爱的藏品,画上的收藏印有“万历之宝”、“乾隆御览之宝”、“嘉庆御览之宝”、“宣统御览之宝”等,显示该画的巨大价值。本幅画的右上方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“秋劲拒霜盛,峨冠锦羽鸡。已知全五德,安逸胜凫鹥”,右下书款“宣和殿御制并书”,并书草押书“天下一人”。
瑞鹤图
宋徽宗《瑞鹤图》绢本,卷,楷书,后期风格,辽宁省博物馆藏。
此画是宋徽宗赵佶30岁时作品,《瑞鹤图》是公认的宋徽宗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,为存世绝少的宋徽宗“御笔画”。右图左书,设色绘彩云弥漫的天空中现出一座宫殿的屋顶及斗拱,十八只丹顶鹤飞翔于宫殿上空,另有二鹤立于殿脊鸱尾上。画后瘦金书题诗并记,款署“御制御画并书”,并有“天下一人”签押及“御书”印。
五色鹦鹉图
宋徽宗《五色鹦鹉图》绢本,卷,楷书,后期风格,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。
此《五色鹦鹉图》卷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。据卷上徽宗御题,知此画起因于徽宗在御花园内见一只来自于南方岭表的异种鹦鹉,于风和日丽的春光中,飞鸣于御园杏枝间,其姿其态,煞是悦人眼目,遂御笔彩绘,又复作诗并序,观其题上。
图中所绘折枝杏花两枝,一只五色鹦鹉侧身栖于盛开的杏花枝头,画中鹦鹉,嘴厚眼圆颈粗、羽翼齐整、足脚有力,站立于花枝上,显得心满意足,无忧无虑。图中花瓣先勾后染,白中透出稍许粉红;鹦鹉红色部分着色虽富丽,给人的感觉却是艳而不俗,色彩沉着。
千字文
宋徽宗《千字文》,楷书,卷,早期作品,上海博物馆藏。
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书法千字文卷,为赵佶于崇宁三年二十二岁时书赐童贯的。其字大寸许,每行十字,前后百行。他真书学唐代薛曜,并且青出于蓝,间架开阔,笔划劲利,清逸润朗,别具一格。将“瘦金体”书法艺术推向极致。诚如当代着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所云:“其结体疏朗端正,下笔尖而重,行笔细而劲,撇捺出笔锋而利,横坚收笔顿而钧,整体道丽瘦硬。”